刘小明腾讯微博 刘小明新浪微博  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

新闻分类

中国人缺乏变废为宝的能力
首页 > 投资心得
中国人缺乏变废为宝的能力
* 来源 : * 作者 : admin * 发表时间 : 2013-08-13 * 浏览 : 27

  文/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王文 [微博]

  中国国内物质消费总量在2008年就已是美国的4倍,城市用水25年间增加了8倍,温室气体排放已是亚太平均水平的2倍。从目前城镇化进程加速、耕地减少、耗能提高的大背景来看,如何养活未来的中国人仍然是一个问题。

沙漠化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头号杀手。沙漠化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头号杀手。

  近日参加在库布其召开的国际沙漠论坛,看到两组令人惊讶的资源数据:一是资源压力。联合国环境署在该论坛公布了最新研究数据,中国国内物质消费总量在2008年就已是美国的4倍,金属矿和工业矿物的耗费比例数年内翻了一番,城市用水25年间增加了8倍,温室气体排放已是亚太地区的2倍。

  二是资源希望。在库布其沙漠,短短25年内,5000多平方公里已由沙漠变成了绿洲,“沙漠三宝”(甘草、沙柳和胡杨)的投资回报率达10倍,利用沙漠内劣质煤、沙柳等生物质资源、乙二醇等清洁替代能源、规模化太阳能资源,年产值潜力超过千亿元;数十万牧民致富,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美元。

  两组数据实际上是中国发展大悖论的折射。一方面,中国整体仍在粗放发展,甚至暴殓天物,比如,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,本已不再充沛的稀土资源仍在出口,各大城市“垃圾围城”的现象已相当普遍……

  另一方面,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在努力建设中。最近笔者赴黑龙江考察,那里的林区在国家“天保工程”的多年扶植下,原始森林保持得相当不错,可视之中国“肺”。库布其更是明显,多年来奇迹般地变沙成金,在此次论坛上,多名联合国官员、发达国家学者对笔者说,库布其治沙经验是人类治沙甚至生态文明的典范。

  或许也正是库布其的成功经验,副总理汪洋在论坛开幕式上才有底气代表中国政府宣布,中国2020年要治理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。

  要知道,沙漠化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头号杀手。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到3800万平方公里,占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,遍及110多个国家,并且以每年5万-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,相当于每天损失掉一个爱尔兰的国土面积,有10亿人口因荒漠化而吃不好饭,沙尘暴虐。很明显,中国的治沙经验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。

  但只有一个库布其是不够的,中国恐怕需要有N个库布其。毕竟,中国目前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3.62万平方公里,占国土面积的27.46%。这些国土面积大多集中在中西部,若沙漠化改造成功,中国人将不会只拥挤在东部数个平原地区,发展空间将大大拓展,“中国梦”实现的几率也将大大提升。

  更重要的是,库布其标志的是一个“变废为宝”的典型案例。它实际上在激励着全中国民众从“废”中寻求“宝”的意志与动力。环顾全球,任何发达国家,“变废为宝”能力肯定也是发达的。比如,以色列在垃圾填埋场上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都市公园,日本垃圾再循环与利用的技术更是令人折服;中国各地的庞物粪便遍地,而在美国却有狗粪发电厂……

  对此,笔者建议,应参照库布其的成功经验,出台一系列法律与规章,鼓励、激励和奖励社会各界更多地出现“变废为宝”。在治沙领域,库布其经验在于将政府立法(中国颁布了世界第一部防沙治沙法)、市场(寻求与民营企业的力量)、生态(立足于环境保护)、科技(沙漠科技的创新)与产业(必须顾及经济效益),在其他方面,如大气保护、垃圾处理、餐饮服务、海洋产业、水资源保护等有很大潜力的领域,库布其模式都值得借鉴。

  归结来看,“变废为宝”实际上是中国可持续发展、实现循环经济的必经之路。从目前城镇化进程加速、耕地减少、耗能提高的大背景来看,如何养活未来的中国人仍然是一个问题。

  目前中国虽然已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循环经济法,需要做的是,在各个领域寻求适合的技术、足够的市场资金、恰当的人力资源、以及持之以恒的监测与执行。套用那句老话,生态文明的“革命尚未完成,同志仍须努力”。

  (本文作者介绍: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,近著有《大国的幻象:行走世界的日记与思考》。)

这里已调用系统的信息评论模块,无需修改!
这里已调用系统的评论列表模块,无需修改!